5月20日,由学报编辑部和美术与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钧瓷文化论坛”系列学术活动第六期报告开讲。学报编辑、美术与设计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期报告,报告由学报编辑部主任郭现军主持。
本期报告特邀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周少华教授作了“文化语境下的“China”与“china”的专题报告。周少华教授围绕“china与瓷器”;“China与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瓷器”与“中国”三个问题展开报告。
在“china与瓷器”起源上,周少华教授阐述了中国瓷器的起源地、年代及其考古证据。中国是国际公认的瓷器发明国,环太湖地区以德清为中心的原始瓷器生产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达到成熟瓷的要求,东汉晚期的上虞小仙坛窑址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中文瓷器的英文表达方式上,“china—porcelain—celadon—ceramics”有各自的内涵及其使用场合。“china”不是“瓷器”唯一英文词汇,“china”只指中国最早发明的以单一瓷石为原料的瓷器;不同时期的中国瓷器有不同的英文表达形式,它与瓷器的产地、工艺、技术、产品特征紧密相关。
文化语境中,中国国名称呼与瓷器关系(China与china)上,周教授通过词源考古与概念使用演变史的梳理,澄清了china(瓷器)与China(中国)的文化关系——两者没有交集、更没有关联。英文“China”源于日文“支那”(Cina)一词,用“China”代指“中国”源于近代维新人士借用日文之故。日本辞书《广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转讹,初现于印度佛典”(Sinian,震旦)。甲午海战后“China”带有贬义(愚蠢的中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在外交、翻译等正式场合用英文“China”并不能代指作为人口、领土、政府意义上的“中国”,也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应该使用中国国名全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英文缩写:P.R.C,国家代码:CHN)。
周少华教授的讲座概述了瓷器在中国的发展史,澄清了瓷器(china)与对中国(China)称呼在对外交往、翻译等场合中使用的纠葛及其文化自信问题,打破了我们业已形成的China与china等同的错误认识,为参与讲座的师生带来了新知。